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1月8日,在我市放心农药徽州配送中心,工作人员胡望在清点杀菌剂。黄山市2015年全面实施农药集中配送工作,通过对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
1月8日,在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的“生态美超市”,工作人员(右)清点村民送来的垃圾。目前全市建立了140多家“生态美超市”,鼓励村民分类收集垃圾用来兑换生活用品。
1月9日,一艘游船行驶在歙县的新安江江面上。然而,进行网箱退养之前,河面上网箱遍布,航道很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瀑布,宛若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呼朋引伴似的,带着汩汩溪流从高山石崖上凌空而下,其磅礴气势蔚为壮观。这条瀑布就是那条绵延359公里的新安江的起源。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千百年来,美丽的新安江一路向东,吸纳600多条大小支流,经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在杭州湾入东海,是钱塘江正源、浙江千岛湖最大的入境河流,是黄山和浙江人民共同的母亲河,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
保护水源:厚植生态理念
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其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历来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201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皖浙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随即,财政部、原环保部等有关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开启了水环境补偿机制第一轮试点工作。
新安江流域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近年来,皖浙两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构建流域利益共同体,把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造福两地人民的重要举措,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加大联防联控力度,有效地保护了一江清水。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位于新安江上游的黄山市,承载着生态保护重任,在守住青山、保护森林、呵护江水、美化乡村、优化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扎紧制度笼子,强化制度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以来,我市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加快治理、永续利用、富裕百姓”的总体要求,聚焦“水质更优”抓防治、聚焦“景色更美”抓联动、聚焦“产业更强”抓特色、聚焦“氛围更浓”抓引导、聚焦“制度更活”抓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被誉为“新安江方案”,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
试点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126亿元,统筹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水上与岸上系统施策,把保护修复生态作为首要任务,总投资30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月潭水库即将竣工,完成横江、率水等新安江上游16条主要河道综合整治,疏浚和治理河道12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多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43%,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坚持点源与面源立体共治,紧盯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实现了村级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沿河排污口整治等“十个全覆盖”,启动了实施农村垃圾收运、污水治理两个ppp项目;编制了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关停淘汰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9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8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投入近60亿元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坚持内绿与外绿有机统一,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集中配送,大力推广生物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到80%以上,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
对新安江母亲河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逐步成为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绿色生活理念。
10个矿泉水瓶兑换1支牙刷,5节旧电池兑换一包盐……2016年7月,位于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建立第一个“垃圾兑换超市”,通过引导和鼓励村民用垃圾兑换日用品,实现了垃圾整治变末端清理为源头减量。随着垃圾兑换的“连锁”规模不断扩大,其创新做法被复制推广到全市很多乡镇。
为加快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理念的转变,2018年9月,我市将新安江流域已建的“垃圾兑换超市”全面升级为“生态美超市”,建立“会员制”“积分制”等制度,以户为单位办理“生态美超市”会员卡或建立 “绿色账户”,作为村民储蓄积分、兑换物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及享受“生态红利”的凭证。村民除捡拾垃圾直接兑换日用品外,也可用积分兑换生产生活用品;达到一定积分,还可参与“生态美之星”“生态卫士”“美丽庭院”“宜居人家”“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获得“生态美红包”奖励。其中,门前三包、庭院美化、志愿服务、护河禁渔、不乱扔垃圾、好人好事、捐资援灾、义务献血、尊老爱幼、乡风文明等行为,均为村民获得积分的项目,拓展了垃圾兑换的外延和内涵。
发展经济:从严“绿色”把关
工业一直是黄山这座旅游城市的短板,而工业化又是区域发展难以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们的干部出去谈招商引资,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企业会不会产生污染,如果有污染就不谈。”市新保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我市强化污染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不上一个污染项目,累计优化升级工业项目510余个,否定环境污染外来投资项目180个、投资规模达 180亿元。同时,利用市场化的经济杠杆,让污染落后企业负责人睡不着觉,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黄山要关注的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市委书记任泽锋认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既不能砸掉“金碗”换饭吃,也不能守着“金碗”没饭吃。黄山要发展、更要保护,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忽视保护,也不能因为片面理解保护而在发展上缩手缩脚。关键是把握好二者的时、度、效。
立足市情,找准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既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又聚焦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成长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具有黄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与业态互促共进,积极构筑全域旅游、新型工业和精致农业等绿色产业体系,打造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聚焦“一杯茶”,做大做强茶产业,如今,全市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3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2%;聚焦“一瓶水”,培育引进康师傅涵养泉、无极雪矿泉水、六股尖山泉水等项目,着力打造百亿水产业;聚焦“一尾鱼”,全市泉水鱼综合产值1.4亿元,带动近4000名群众脱贫;聚焦“一路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市七成以上的村庄参与旅游服务,10多万农民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如今,两轮试点结束,新安江两省交界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2018年10月,皖浙两省正式签署《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开启了第三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的各项工作。第三轮试点为期三年(2018-2020年),浙江、安徽每年各出资2亿元,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与前两轮试点工作相比,第三轮补偿协议对水质考核指标进一步提高,在水质考核中加大总磷、总氮的权重,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总磷四项指标权重分别由原来的各25%调整为22%、22%、28%、28%,还相应提高了水质稳定系数,由第二轮的89%提高到90%。与此同时,第三轮试点在货币化补偿的基础上,将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投入,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杭黄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联通作用,按照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发展共享的原则,积极创设平台,强化杭州市和黄山市的产业项目对接,协力推进黄山市加快实现绿色发展,把黄山-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打造成长三角乃至全国最美生态旅游风景带。
同饮一江水,共话大保护。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融合、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发展道路在皖浙邻里之间越走越宽。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