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上午在君子如玉的微信上看到勇军留言:林清玄走了,可以让他的读者写点文章。我欲回,但怕答应下来,一时交不了差,故点赞离开。稍后,侄儿百川转来官方微博信息,并说小时候在我家老房子里看了他的不少书。那大约是2006年我把他转到城里读初中住在我家的那一段时光吧。
2000年,我来城里教书,一家三口蜗居在建筑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小房子里生活。在重新装潢的时候,阳台被我充分利用改成了书房的主要部分,原先的木制玻璃窗全部换成了铝合金窗户,这样光线较之以前明亮了许多。阳台内左右两侧竖起半人高的书架,中间搭建了一个两米长的书桌,既可伏案看书写作,又可写字画画。总之,有了一块自由的小天地。当时街上有几家生意颇好的个体书店,得闲便常去逛逛。我记得买的第一本林清玄的书是《可以预约的雪》,是在“三毛书屋”买的。今翻开,上面落款时间是辛巳(2001年)冬。印象深的是当时一套有十多本,而我只买了《可以预约的雪》和《飞跃蓝天的白云》,其他想买,可囊中羞涩,后来那些未买的我站在店里差不多也看完了。当时喜欢林先生的文章,一是发现文章也可以像他这样就像谈话聊天一样来写;二是他写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不矫饰,清新隽永,诚挚而富于智慧,让人深受启迪。无论是写情感的挫折,还是人生遭受的痛苦,这些都作为成长经验在他的笔端自然记录下来,并且把它化为美好的境界,让读者读来深受感动、并懂得珍视自己的生活。这样对待人生的诚恳坦然淡然的态度让我感觉他和其他作家不一样。首先他敢于写真实的生活。这就像当年读贾平凹的小说的时候特别爱读他的序文一样,读者是需要作者的某种“交心”的。今天再读《可以预约的雪》的序文“悲欣交集的一九九七”,我仍能感受到一个人如何在自己的痛苦里化悲痛为力量,呈现自己生命的欢愉,并相信向着明亮和温暖的方向飞翔,终将会把美好的东西留存于世。
当时我正尝试写作,我如何从狭小的生活空间和来自农村的拘谨与自卑中打开一扇窗表达自己?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阅读作家们的作品。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那些接地气接人气的、对人间怀着悲悯情怀而又能让人从他的文字里获得智慧和温暖力量让人开悟的,在当时更适合我的阅读。于是后来我陆续买了林先生的《清音五弦》《在云上》等十多本书,有一位朋友知道我喜欢他的文章,还买了他的《思想的天鹅》和《感性的蝴蝶》两本书送给我。这令我非常感动!可以说,那些年我读林清玄,是在不断地学习怎样悦纳提升自己、包容他人,从普通的生活里发现“真、善、美”。几天前,我们一拨朋友喝茶聊天,在谈到日常生活的时候,我说了“空杯也要饮下日子里的一切,这些都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我们正在经历的每一天,其实就是最好的日子”。这是人生态度啊。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最好的人生是五味俱全的人生,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有生有死、有低吟有狂歌、有振臂千仞之岗也有独怆然而泪下,酸、甜、苦、辣、咸此起彼落。”没有经历五味杂陈怎知“人间最美是清欢”?
今天林先生走了,我想起前不久一位朋友问我借书的事,面对一壁图书,我琢磨着借什么书给她看呢?后来我把林先生的《情深,万象皆深》《心美,一切皆美》《境明,千里皆明》三本书借给了她。不知道为什么借这三本书给她,或许就是因为林先生的文字太美了吧。林先生今天走了,网上怀念的文字又是一箩筐。我在一篇《如茶一般的男人淡淡散去》的文章里读到这样的话:“小时候,林清玄经常蹲在家中祭拜祖先的那个桌子前写作,因为他们家里只有一张桌子。他的母亲时不时就进来给他倒水。然后问他,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心酸的故事,还是在写趣味的故事?他就说心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他的母亲就说,心酸的少写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要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你的文章以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有意义。”这件事直接影响了林清玄后来的写作,他的文字单纯质朴、清新隽永、蕴含美好、意味深长。那些年读林先生的文章,我受到启发,得到安慰和智慧。我把自己从阴暗的角落里带到了明亮的地方,拎着自己一路成长。我被无边的温暖和人世的美好包围着。包括今天我在自己的内心坚守着“愿与人间一切美好同在”的思想不能说没有得到林先生文字的滋养。
今天林先生驾鹤西去,作为一名读者,我想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还像从前一样,沉浸在他苦心经营的文字里吧。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