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不寒-k8凯发ios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大寒不寒

2019年02月13日 08:28:10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叶永丰

  农历戊戌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那天,没有丝毫“大寒”的征象,在我们的心里也早已种下了“大寒不寒”的种子,注定今年这个“寒冬”过的是“暖冬”的日子,衣服穿得少,火桶不用烤,舒适极了。

  大寒,顾名思义,应是寒冷极了,因为比“小寒”还要寒冷得多,所以称“大寒”,《三礼义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一般在每年1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抵达黄经300°时,大寒节气开始,这时是北半球许多地方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还是农人预测来年气候及农作物丰获的指标。农谚云:“大寒早三白,农人衣食足”“一腊见三白,田公笑哈哈”“大寒三白定丰收。”三白,就是指三场大雪,意思是说,在大寒节气前后,老天爷最好能下三场大雪。因为下雪后,不仅能净化空气,增加土壤水分,增墒保墒、缓解干旱,还能把蛰伏在土壤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次年就能有效减少虫害,庄稼夺得大丰收。大寒至今,还未下雪,没有了往年的“滴水成冰”的严冬景象,对于怕冷的老人小孩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妙龄少女,则不必遭受“美丽冻人”这份活罪了,但对于“三农”来说,却是害处多多了,尤其是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言,他们都有着“卖炭翁”那般矛盾的心态:心忧“歉收”愿天寒啊!

  农村老人常说:“大寒不寒,人畜不安”。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指在大寒这个节气,本来应该很冷,如若不冷的话,就说明天气反常了,以后的天气也会跟着偏离正常,所以人和牲畜及庄稼都不会好。可见,大寒期间,若天气不冷变暖并非好事。天气忽冷忽热,极易诱发并加重各类疾病,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御寒防病。如何御病于身体之外呢?还是古语说得好:“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花酒,晚服杞菊地黄丸”“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这些民谚,告诉我们一些简便易行的养生之道:在大寒节气期间,必须既要补气,又要养血,还要加强足部的保健。因为饭后散步三百,睡前热水泡脚,能祛除疲劳,通过揉搓,刺激足部的穴位,可补充元气,壮腰强筋,舒筋活络,达到保健目的。最好,每天喝点小酒,宋·方回《永乐沽酒》载:“大寒岂可无杯酒”,因为酒为百药之长,适当饮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还有一说:“大寒不寒,立春不立。”大寒天气,宜寒不宜暖,如果大寒的时候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延迟,当顺延到立春的时候,还是很寒冷,这个“春”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立”起来,到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还是会十分寒冷,达不到“春暖”的程度,这就是民间所云的“倒春寒”。立春不立,不禁使人闻而生畏,怪不得有句话与之呼应甚切:“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说的就是这回事,故有“南风入大寒,冷死早禾秧”“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的俗谚,形象地描绘出“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虽说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物候和景观,但对于出身农门的我来说,对农村和农民至今还有着一份眷眷的浓情厚意,既有对童年打雪仗、玩冰块小手冻得通红的那份童趣的怀念之情,还有对“暖冬伤农”、农民减产减收的那份担忧之心,母亲和兄弟姊妹皆生活在农村,气候的好坏直接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高低,甚至关乎他们生命的安危,岂能不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而忧心忡忡?他们生活得不好,自然,我也会过得不自在,这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连锁反应,而是骨肉亲情的必然所致。

  然而,自然界的“大寒不寒”与人之心田的“大寒不寒”,则是有着本质的区分、结果的迥异的。而我在此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后者。

  从小雪到大雪,从小寒到大寒,这个隆冬,我一直在编辑着祁门县第二届师生“群众话民生”参赛文稿,我每天就从这些文字堆里取暖:每篇文稿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现出自从实施民生工程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老百姓所享受到的恩泽福祉,催人振奋,热血沸腾;我还一直在编辑着县内外老师们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的文稿,我每天就从这些故事堆里取暖:老教师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新教师朝气蓬勃和积极进取,使人感动,激情四溢。一段段温馨的汉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即使是“大寒”百般寒冷、万般冻人,也胜却空调、火桶无数取暖之物,无不温暖着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的心!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正是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所以,我们只有经历过挫折所带来的严寒酷冷,才能看到成功之后的四季如春。由此,我忽然想到了一句妥妥的话:与其说我是在编辑文字中取暖,倒不如说我是在放逐心灵的过程中而驱寒,在文字开花的路上有了一片专属自己的暖色,汲取滚烫热能的源泉,面对生涩冷僻的文字,照样大寒不寒,照样春暖花开。


编辑:文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