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徽文化焕发勃勃生机-k8凯发ios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让徽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2019年06月10日 09:42:32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程向阳

  六月,仲夏,徽州文化的湖面上因为两件事激荡起旖丽的涟漪。

  一件是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掘出重建于乾隆年间的程朱阙里坊重要构件,其中包括“洛闽溯本”石坊的“洛”“闽”“溯”三个字残件,之后又挖掘出石狮等大量石刻残件;第二件是6月6日,《新安程氏名人与徽州社会》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这两件事搁到一块,其实就是一件事,一件徽州文化的大事。一件关乎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徽文化的大事。

  近期的这两件大事引起了徽学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徽学专家方利山说:“20多年前,许多关心篁墩文化的专家学者一直想弄清程朱阙里坊的构件残存情况。今天‘宝库’被无意打开,是好事,需要有关部门跟进作为,共同保护。”

  当篁墩村民还在挖掘清理程朱阙里坊的构件时,《新安程氏名人与徽州社会》一书也出版发行了。书中介绍的132位徽州程氏名人和篁墩程朱阙里的程颐、程颢和朱熹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篁墩的挖掘是动态抢救徽州文化的具体措施,那么《新安程氏名人与徽州社会》的出版发行则是一种静态的文化自觉。这一静一动,在这个仲夏,描绘出徽州文化非同寻常的一笔。

  6月8日,是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日报》重新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等的关系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70亿元,对空间形态类116处、单体建筑12类3358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编制完成《徽州古建筑保护名录》,打造事业、产业19类1114处新型业态。古民居产权流转取得突破,获批通过古民居25幢,全市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科技应用不断深入,国家文物维修样板工程(徽州区呈坎)等6类国家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并持续推进资源转化,让文化与旅游结合、与科技结合、与市场结合,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能力,把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竞争优势。

  “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徽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徽文化是黄山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在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的道路上,意蕴深厚的徽州文化就是黄山发展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生命力。


编辑:文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