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黄山市生态优良、风光优美,是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长三角战略水源地,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实践地。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认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安徽省有关问题,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率先在全省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深入实施减肥降药行动,实现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多重目标。
01“降药”
创新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采购、配送、标识、价格、管理、回收处理、财政补贴等“七统一”,做到供应端、使用端一体治理。
坚持网格化覆盖,把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结合起来,招标确定1家市属国企承担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面向乡村设置配送网点462个,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并向重点村延伸。坚持清单化配送,发布《禁止和限制使用农药名录》,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荐农药品种目录》,科学确定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品种148个,从供应端正本清源,严防禁限农药流入市场。
坚持闭环化运作,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科学用药,形成市级财政每年补贴1300万元给配送网点、配送网点零差价销售给农户并回收废弃包装物、配送公司统一无害化处理的工作闭环,实现了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的多赢。
坚持法治化治理,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快灵”立法,在全省率先制定《黄山市农药安全管理条例》,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划出农药经营及使用的底线红线,用刚性法规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智慧化监管,全面推广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将所有农药经营户纳入平台管理,并严格落实农药实名制购买制度,实现农药管理可感可知可追溯。据统计,2021年黄山市农药使用量较配送体系建设前下降30.8%,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85%,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民节本率达40%。
02“减肥”
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面推广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施肥新机具,实现减肥增效的有机统一。
突出精准施肥,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扎实做好取土化验、配方制定、化肥利用率测算等工作,大力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2021年黄山市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积222.4万亩,覆盖率达93.6%。
突出科学施肥,转变施肥方式,在侧深施肥区,推行“一基一追”,在低肥力区推行“一基两追”,实现减肥增产目标。深入推进水肥一体化,聚焦果菜茶园,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吊喷等新技术,黄山市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8.62万亩次,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突出有机替代,大力推进有机肥使用,出台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施用积极性。2021年黄山市共推广商品有机肥4.94万吨,化肥使用量较“十三五”之初下降15%。
03“转型”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减肥降药的坚决行动提升农产品品质,以优品优价的市场逻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聚焦“一杯茶”,创新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推行“诱虫黄板 生物农药 生态农艺”模式,按照“茶农自愿购买、政府补贴价款2/3”的方式,大力推广粘虫小黄板,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去年茶叶鲜叶农残检出率下降到26.7%,茶叶样品欧盟标准达标率提高到84.3%,茶叶一产产值增至43亿元、居安徽第一,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
聚焦“一口香”,推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向菜园果园延伸,打造以徽菜好物为代表的中国美食之都,粘虫小黄板成为遍布城乡的靓丽风景,有效解决农残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目前黄山市已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并培育形成徽州贡菊、泉水鱼、三潭枇杷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引进农夫山泉、康师傅饮用水等一批优质项目,有力促进地方发展。
聚焦“一路景”,发挥山水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品变商品、房东变股东、创意变生意,黄山市七成以上村庄、超10万农民从事旅游服务,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黄山市借助环保督察的利剑,勇于自我革命,以“减肥降药小切口”解决“面源污染大问题”,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双赢。
环境质量走在前列。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指数居安徽第一,新安江(黄山段)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山市获评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绿色发展连创新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去年黄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均创2014年以来新高;社消零增长15.5%,外贸进出口增长39.2%,均创2013年以来新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创2015年来新高。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随着整改工作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大众、植根人心,各级领导干部抓环保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升,形成了保护环境、减肥降药的良好风尚,“不打药、少施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遵循。
编辑:洪书秀